今天是:

在文脉赓续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管理员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5-10-28   点击量:16

  文脉赓续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不能丢失的一份坚守。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系统性成就:政策体系持续完善,顶层设计逐渐健全;历史文化保护对象不断拓展,保护范围日益广泛;重大文化遗产工程成效显著,国际影响持续扩大;文旅融合有效带动遗产活化利用,文化资源价值逐渐显现;全社会参与氛围日益浓厚,公众的文化自信持续增强。

  当前,文脉保护与传承正逐渐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柱”,而“保护”自身的内涵,也正从静态的“物质封存”转向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风貌修缮”到“价值导引”。长期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侧重于“风貌修缮”——通过立面整治、样式统一、建筑复原来恢复历史风貌。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内涵式转型新阶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强调“价值导引”——文化精神的传承、历史价值的激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州市永庆坊时指出的,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同样,“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并不局限于古建修缮、遗产维护,而是强调建立以遗产价值为核心的规划实施体系,注重系统重构礼制空间、城市记忆与文化表达。

  从“开发导向”到“人民城市”。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正进入稳定发展期和存量提质增效阶段,这表明城市发展工作需彻底改变过去以GDP(国内生产总值)和规模扩张为导向的传统评价模式,迈向包含“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等要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体系。上海市愚园路更新摒弃大拆大建,坚持宜居为本,以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借助递进式的方法推动街区微更新与社区文化共建,支持原住民“在地”生活。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秉承“体现生活延续和人文自然融合”的原则,允许原住民自由选择回迁,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生活设施改善,实现“文化保护”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

  从“孤立保护”到“系统统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要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跳出文保单位、单体建筑的传统思维,转向面向整体格局与片区肌理的系统谋划。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重点保护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统筹核心园林体系与周边景观环境,构建历史文脉与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重庆市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关注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区域空间重构与融合,形成基础设施协同、服务设施共享、文旅资源互补的一体化格局,将磁器口的保护与发展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在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的今天,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塑造城市差异性、提升城市吸引力、增强城市记忆的“金钥匙”。文脉赓续不只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深耕。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历史根脉,在文脉赓续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每一位城市工作者都应自觉肩负的时代使命。

(作者系住房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建设报